中经汇成(北京)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官网

建良言献实策,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

这是一种责任担当,积极谋划合肥未来的城乡发展;这是一种主动作为,积极为党委、政府决策寻求可行良策;这也是一次智慧的集聚,最终形成的共识,必将对合肥城乡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。


    今年6月至8月,围绕“加快城乡统筹发展,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”课题,合肥市政协安排部分市政协常委和市政协委员,邀请市直相关部门及县(市)政协负责人等,采取实地调查、召开座谈会、听取情况通报等方式,分赴各县(市)和外地先发地区,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。

    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和赴先发地区“取经”,市政协形成了三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和一份建议案。10月9日,市政协十三届八次常委会议召开。市政协主席董昭礼, 市委常委、副市长周善武出席会议并分别讲话。市政协副主席满铭安主持会议。市政协副主席华艾、储昭平、李晓梅、程晓舫、倪建华、许天锡、奚芝英、金其武、 王贤泰,秘书长袁文长等出席会议。市政协主席董昭礼说,无论是从国内外城市化发展的大势、经验、教训来看,还是从时间、空间、要素和需求等维度的综合考量来看,合肥在城镇化上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。我们打造“大湖名城、创新高地”,必须创新理念、思路、模式,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。

    市委常委、副市长周善武对市政协的调研课题更是称赞说,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,也是我市打造“大湖名城、创新高地”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。确定这样的选题与市委、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联系非常紧密,很有必要,也很有价值。

    快速推进,新型城镇化呈现“加速度”

    从市中心驱车至包河区大圩镇,大约半个小时的车程,即可以采摘果蔬,享受乡村带来的无限乐趣。

    合肥西部的井岗镇、南岗镇,更是与主城区连成了一片,成为了城市的一部分。

   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缩小着城乡之间的界限。经济的快速发展,让“城里人”、“农村人”的概念变得日益模糊。

    2013年底,合肥市常住人口达761.1万人,其中常住城镇人口为516万人,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7.8%,比全国高14.1个百分点。

    近年来,我市坚持以人为本、统筹城乡、“四化”同步,全面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,初步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、中小卫星城市和城市副中心为依托、辐射带动重点镇,牵引美好乡村建设的格局,全市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,城镇服务功能、形象品位不断提升。

    当前,我市已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,以巢湖市、各县城和小城镇为支撑的城镇群,是全省城镇最密集的区域。2013年,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672.9亿元,以占全省8.2%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占全省10.3%的人口,创造了全省24.5%的生产总值,成为带动我省经济快速增长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重要平台。

   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,我市城镇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,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393平方公里,比2010年增加67平方公里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,城市水、电、路、气、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,人均住宅、公园绿地面积大幅增加,人居环境持续改善。

    随之而来的,城市管理方式不断创新。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推进,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门槛进一步降低,人才户口迁移管理政策逐步放宽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深入推进,征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,城镇建设用地管理更加规范。城镇建设融资体系不断完善,文明城市创建深入开展,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顺利启动。以市容卫 生、交通秩序、社会治安和流动人口管理等为重点的城镇综合治理工作有序推进。

    作为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,近年来,我市在城乡规划、 产业发展、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、生态建设等方面不断推进一体化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,实现了公办中小学向农民工子女开放的良好局面。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,保障水平逐步提高。就业、教育、卫生、文化、体育、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,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。

    科学规划,城乡发展更加靓丽

    城镇化发展的实践表明,成功的城镇化,既是市场调节、自然发展的过程,又是政府调控、规划引导的结果。

    “在 ‘1331’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上,加强城乡总体规划、土地利用规划、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‘四规合一’导则编制的有效衔接。”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,市政协在给市政府的建议案中提出,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定目标、主体功能区规划定功能、土地利用规划定指标,多规协同编制,共同划定城市开发边界,实现市域全覆盖。

    调研组建议,抓紧出台列入国家住建部、省住建厅试点镇和“环湖十二镇”的重点镇规划,打造绿色生态环湖城镇群;其他基础较差的偏远乡镇,重点完善城镇功能和村庄环境整治,形成“发展副中心、繁荣重点镇、建设新农村”的城镇空间规划和人口梯度转移格局。

    据了解,新型城镇化规划是一个创新型的规划,是一项综合性、统筹性极强的系统性工作,需要系统性的规划研究和政策创新来支撑。目前全国很多省、市都在积极探索,围绕自身城镇化发展阶段与特征,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型城镇化规划编制工作,因地制宜成为最大亮点,体现了地域特色、多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。

    市规划局负责人说,近期将会同市发改委组织《合肥市新型城镇化规划》的编制工作。规划主要内容以厘清问题为导向、以制定目标为核心,以专题研究为支撑、以政策创新为突破、以空间规划为落脚,最终形成1个总报告(合肥市新型城镇化规划总报告)、若干专题报告(新型城镇化重大问题系列专题研究)和1个空间规划 (合肥市全域城乡统筹规划)的编制成果体系。

    据了解,我市将开展合肥新型城镇化规划管理创新试点,目的是提高规划决策科学性,规划管理程序高效性。我市拟以瑶海区规划管理为试点,进行规划管理机制与模式的创新,积极推动我市新型城镇化规划工作。规划局经过努力于去年底已经实现三维全景规划方案研究数字平台,电子报审校核的信息化建设。

    市发改委负责人表示,根据市政协《关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,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案》中的建议,下一步他们将主动加强与市政协的沟通,尽快编制出台《合肥市新型城镇化规划》。围绕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定位,以建设“大湖名城、创新高 地”为目标,坚持“以人为本”,科学提出我市新型城镇化目标、任务和措施,力争年底完成《合肥市新型城镇化规划》。

    产业引领,城乡发展后劲持久

    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,是难以持续的城镇化。

    我市聚焦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,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,重点打造新型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、光伏及新能源、家用电器、装备制造、汽车和零部件、食品和农产品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,建设一批带动力强、影响力大、参与国际或国内竞争的产业基地。

    全市按照“十个一”的要求,谋划推进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、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。今年前8个月,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幅达21.8%,快于全部工业9.3个百分点,电子信息产业增幅达67.9%。加强产业载体平台规划和建设。合肥综合保税区获得国家批准建设,航空港经济示范区获批省级开发区;推进国家和省级开发园区整合、扩容、升级,双凤、蜀山等开发区实现了扩容,桃花等开发区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开发区;支持蜀山电子商务产业园、瑶海物联网产业园、 包河联东U谷产业园等都市产业园区建设。

    董昭礼说,“要处理好城镇发展与产业发展的关系,始终注重加强产业支撑,提升城镇吸纳就业能力,夯实城镇发展基础。”

    此次提交的建议案中提出,坚持“以产兴城、以城促产、产城融合、协调推进”,不断优化与新型城镇化相契合的产业布局,提升产业承接能力和发展水平。坚持创新引领,加速转型升级,走新型工业化路径,构筑以工业化为主导、带动城市化的发展模式。支持县域在招商活动中招大引强,形成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。

    针对未来的产业发展,市发改委负责人说,我市将继续推进现代农业、先进制造业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,不断优化提升城乡产业结构,夯实城镇化的经济基础。继续聚焦资源,做大做强电子信息、光伏新能源、家用电器、装备制造、汽车和零部件、食品和农产品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。着力打造一批国家和省级产业发展平台,以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、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、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和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为引领,充分发挥出口加工区、综合保税区等国家级产业发展平台,着力建设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产业密集区;加快各县市区省级开发区的扩区、升级工作,做大做优区域产业发展平台。

    夯实基础,新型城镇化步伐铿锵

    “基础设施建设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重要条件。坚持交通先行,着力解决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人流不畅的瓶颈问题。”此次会议上,市政协委员提出了有关建议。

    近年来,我市陆续开展出城口道路、8条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和环巢湖旅游公路建设。新桥机场3条应急通道,环巢湖旅游公路4条连接线即将开工建设,项目全部完工后,我市一级公路总里程将由“十一五”末的45公里增加到606公里,形成“4纵4横1环”的高等级国省干线公路网,实现合肥经济圈城市一小时通达, 处于全国省会城市先进水平。加快农村公路建设,通车里程达16628公里,通乡镇公路全部达到三级或三级以上的沥青(水泥)路标准,行政村水泥(沥青)路通达率100%。

   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,要以“城市,让生活更美好”为导向,坚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城镇规划、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。董昭礼说,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,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、人居环境、社会保障、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“产”到“城”的转变。

    市城乡建委负责人表示,我市今后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,扩容提标副中心。结合市域“1331”发展战略,加快铁路、公路、航运等区域性重大交通项目的建设进度,巩固以合肥为中心,巢湖、长丰、庐江协同发展,奠定现代化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。

    与此同时,我市将重点抓好铁路枢纽南环线、高铁南站及枢纽配套工程、合福客专、合裕线航道改造、建设进度,加快合安路、合马路、合水路、合六路、合铜路等工程建设进度。指导巢湖、长丰、庐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,以交通一体化作为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口,重点加强中心村与主镇区连接的道路、县乡道路和农村公路建设,并在年度大建设计划编制时,对区域性重点项目给予政策、资金支持,努力构建副中心与主城区交相辉映、快速协同发展的良好环境。

    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表示,交通运输部门将贯彻实施国家《新型城镇化规划》,主动呼应《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(2014-2020)》,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,及时编制实施《合肥城镇化区域交通发展规划》、《合肥市县道网规划》,调整《合肥港总体规划》、《合肥市国省道线位网规划》等,出台《加强 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实施意见》方案。依托“两横三纵”的城镇化战略格局,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、长三角城市群加快发展的机遇,按照“零距离换乘、无缝化衔 接”要求,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。

    委 员 发 言:

    生态保护  与城镇建设衔接融合

    市政协委员丁志松说,打造生态环境、建设美好城镇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要特征,也是改善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。推进城市化进程中,要把生态文明准则和要求纳入城镇体系规划、土地利用规划之中,科学确立城镇功能定位和形态,把生态保护红线与城镇“三区四线”等衔接融合。要借助山水优势,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试点示范,加快构建生态市、生态县区、生态乡镇生态体系,打造生态品牌,继续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生态乡镇、生态村,深入开展绿色学校、绿色企业和绿色社区创建,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。

    新型城镇化  要符合当地生态环境

    市政协委员龚英亮建议,要加强农民农业科普教育和技术培训,提高农民综合素质,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与产业化。同时现代化农业也是观光农业、生态农业,为发展农村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 境。要把每一个新型城镇都当作一个具有当地人文特色、符合当地生态环境的次中心城镇或旅游景点来建设。应当因地制宜,立足本地山水资源和人文传承,尽量保留原有的地形地貌。尤其对具有历史纪念价值或文物价值的建筑物和自然景观,应当尽量就地保护。

    加快长丰县  新型城镇化建设

    针对长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,市政协委员梁峰说,进一步完善规划,加强对长丰县规划方面的指导,帮助长丰县修订完善北城新区规划,在高标准建设北城新区的同时,千方百计发展县城三产,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,形成良好的人本气氛,产生良好的服务功能,使县城更具人情味,人口集聚效应就会显现。要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城乡统筹、美好乡村建设、土地整治实现有机结合,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。




[ 返回顶部 ] [ 关闭窗口 ]       来源:中经汇成(北京)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产业规划网

产业规划

园区规划

空间规划

招商策划



项目评估

商业地产策划